近日,由苏州城市学院、《苏区研究》编辑部、《抗日战争研究》编辑部、《党史研究与教学》编辑部、《中共党史研究》编辑部主办,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、当代苏州研究院承办的“星火燎原:从根据地建设到全国执政”学术讨论会在苏州举行。
本次讨论会共有四场基调演讲、六场学术讨论和两场综合讨论。开幕式上,《中共党史研究》主编沈传宝在致辞中表示,要运用比较的眼光、整体的视野、贯通的方法研究问题,在全球史视野下研究党史问题,坚持系统思维,进行整体研究,研究各个根据地发展的同中之异、异中之同,反映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规律,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复杂面相,发挥党史研究资政育人作用。
“要把根据地作为一个总的概念、完整的概念看待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荣休学部委员、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在《我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宏观认识》的报告中认为,要以宏观视野看待根据地建设发展史,苏区时期是初创时期,抗日战争时期是成熟时期,解放战争时期是收获时期。初创时期以毛泽东为主创立革命根据地,一是在探索中,二是未得到临时中央和共产国际肯定,临时中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,指导思想没有成型和成熟;抗日战争时期,党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和实践逐渐成熟,党的建设、政权的建设、军事斗争、社会动员等方面在各根据地逐渐统一,至抗日战争结束时,根据地面积已经发展到近100万平方公里、拥有近1亿人口,根据地建设取得重大胜利;解放战争时期是根据地建设的收获时期,也是终结时期。1949年2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。新中国成立,中国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,根据地思想、政策和实践胜利结束。
在革命战争中,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根据地为依托,实现由弱转强?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、研究员章百家在《借鉴、纠错与创新——关于中共在革命战争中实现弱转强的若干思考》报告中认为,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均经历了借鉴、模仿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纠错、创新的过程。在这方面,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是一条重要研究线索,不同地域、不同时期的根据地建设既有差异,更有共同之处。各根据地面临强势对手,不断积累以弱对强的正反两方面经验,总结战争和根据地建设规律,制定相应战略战术,逐渐实现由弱转强、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,这与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纠错能力、创新能力密不可分。
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、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黄道炫在题为《经济力与根据地的成长》的报告中指出,基于历史学的特殊性,研究要做到通中有专,专中有通;根据地是政治和军事防守与进攻的保障与物资来源。以中央苏区为例,赣南和闽西的山脉提供了天然地理屏障,章水和贡水形成的河谷地带提供了粮食保障。数据显示,中央苏区的主要出口作物粮食每年出口300万担左右,经济力和根据地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在《“跨根据地”视野》报告中提出,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由多个根据地构成,各根据地对于中共中央而言为垂直关系,既受其统一领导,又有相对独立性、能动性、创造性。各根据地的自身建设是主要的,但内部各区域以及根据地之间有密切联系,根据地之间为横向关系,既有相对独立的地域性,又互相学习经验,存在密切的军事协同、秘密交通和经济联系,且有愈益连为一体的趋势。各根据地较为良性的协作关系,使得中共抗战、中共革命与国民党抗战、国民政府统治有显著区别。
本次讨论会还安排了两场综合讨论,设立议题,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全面交流。
本次活动是一次全方位、多视角打开根据地研究视野的学术盛会,为推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尝试。
本文刊载于:引力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