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事件经过
2017年,山东大学“学伴”制度开始施行,该校为留学生一对一配对学伴。2018年,该制度升级为一对三,即一名留学生配3个学伴。2018年山东大学在该校官网发布的一份学伴配对成组结果显示,47名外国留学生与141名国内学伴配对成功,相当于1个留学生搭配3个学伴,且大部分学伴为女生。
学伴报名表以及学伴管理规定中,并不规避异性学伴问题。在报名表中,还特别强调学伴的性别,将“结交外国异性友人”列为选项之一,在表头用红字注明:“请同学们尽可能详细认真的填写,以便为你匹配心仪的学伴”。2019年7月6日,山东大学“学伴”项目经微博网友曝出后,再度引发争议。
7月11日,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回复称,正在研究此事。7月12日下午,山东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回应中外学生“学伴”项目称,网络中关于山东大学举办中外学生“学伴”项目的评论,引发社会关注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由于审核把关不严,在相关报名表格中出现“结交外国异性友人”不当选项等问题,引发不良影响,对此山东大学深表歉意。向关心山东大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,对广大网友的批评建议诚恳对待。
7月20日,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就来华留学教育的政策举措、教育质量、留学经费使用情况、中外学生“趋同化管理”几个方面答记者问。
二、相关评论
1.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:学伴制度的意义不用赘述,但质疑者也并不是质疑学伴制度,而是质疑给留学生当学伴。由于学伴制度并不只针对留学生,因此,要说留学生学伴制度是崇洋媚外是故意扣帽子。中国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对留学生特殊对待的问题。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,中国大学应该平等对待所有学生,包括执行一样的培养标准。
2.人民网:改革开放40多年来,留学生已极为常见,不管是中国学生到外国,还是外国学生到中国,每年不计其数。唯山东大学如此厚爱外国留学生,这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。
3.新华网:对于这种学伴制度应理性对待、实事求是,而不应该任由情绪裹挟,对此进行过度解读。但高校应认识到,要真正提高学校对高质量留学生的吸引力,根本还要靠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,而非“特殊”优待。
4.澎湃新闻:对山东大学“学伴”的舆论反弹,或许有过度阐释的成分,但是其中所反映的普遍情绪也值得重视。这样过于讨好和“特殊化”的政策,不符合国内公众对大学和公平价值观的期许,就是对留学生来说,也会把他们封闭起来,影响他们真正的学习。
5.@小松松Stupid:很数人都是带着意淫的角度去看待而导致失去理智,一杆子打翻一船,这无可厚非,是人都有猎奇心理,但一个大学竟然官方带有暗示的引导,确实有所不妥。
6.@L_graphene:作为中国人,我们可以欢迎外国友人来华就读,提倡组织一些联谊,文化交流会,但是学伴这种名字听着就让人不舒服的活动还是不要为好。
7.@杨老师:这件事表面上是大家在痛击山东大学,本质上是广大网民对中国留学生制度的不满。
三、对高校管理的启示
1.认真梳理关于留学生及外教的政策和待遇问题,及时关注学生及社会对于留学生和外教问题的反映和意见,优化和完善留学生和外教管理制度。特别关注和重视积极、健康的中外学生交往、中国学生和外教交往关系构建。
2.注意相关政策、文件、通知等材料文本的准确性,避免歧义,避免误读,避免引发负面舆情。
3.充分重视、科学应对负面舆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