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新华日报)大学生暑期支教:为山里的孩子编织梦想

时间:2013-08-30来源:新闻中心

   

 

    7月下旬,四川“5·12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区——广元市青川县的几所学校内一片欢腾,由江苏徐州市多所大学的24名大学生组成的梦启支教团又来了,连续第四年为灾区学校提供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服务。岂止徐州,几乎所有江苏高校都向边远地区派出了这样的支教团队。

    “支教的几所学校硬件上去了,但软件跟不上,师资匮乏。”梦启支教团负责人孟晓光说,2011年,支教团第一次来到青川县,发现社会捐赠的很多设备都没用,广播台、美术室甚至是锁上的,钢琴更无人问津。“我们来了,这些设备才开封。山区留不住老师啊,专职老师更缺。”

    苏大“医行大别山”支教团,通过对“what、why、how”三个环节设置,让山里娃学会用梦想的力量来激励自己前行。他们特别打造了“梦想时光机”,将孩子们今年的梦想封存起来,一年后再打开。支教班中年龄最大的孩子金梅说:“这样的梦想课,让我明白了通过自己努力实现理想的重要性。”

    一所“家长夜校”前些天在贵州天柱县凤城成了最大的新闻。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支教团教授的90多名学生中,约有一半家长报名参加夜校。“我们利用三个晚上集中授课,内容涉及青少年心理健康、地理安全以及法律知识。”支教团成员任帅说,相对于对学校教育的重视,当地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却缺乏必要的认识,“除了要带去新知识,我们更要带去新理念。”

    但针对暑期支教团队的一项调查显示,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也有不少遗憾:绝大多数的支教活动时间不超过两周,近九成只参与一次支教,78%的受教学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“来也匆匆、去也匆匆”感到遗憾和苦恼。

    时间虽短,如何能对孩子们产生长期的正面影响?越来越多的支教团队开始反思。“长期的联系和情感沟通,或许会使得这次短暂的体验更有意义。”“欣长征彩虹行”团队的吴瑞说,除了短期支教,他们还招募了30名笔友志愿者,和当地的学生长期进行一对一通信交流,从而进行精神上的援助。他本人也留下了电话等联系方式给孩子们。

    “去年从支教地回来后,我们就建立了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网络平台,对那边的孩子进行日常帮扶。当孩子们有生活和学习问题时,可以到专门的群里寻求值班志愿者的解答。”中国矿业大学多次担任支教团队领队的谢龙认为,大学生们不仅要做好暑期实地支教,更要注重支教结束后第二课堂和长期的心灵建设。“尤其是针对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现状和部分灾区孩子,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等手段,扮演起他们‘织梦人’的角色,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,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。”

本报记者 杨频萍 王拓
本报实习生 王益

 

(本文刊载于《新华日报》2013年8月30日A06版)